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涿鹿名人——吕复 ,f<B}O 作者:汉疆唐土 f)Y #]zhZW4
吕复(1879年—1955年),字健秋,直隶省保安州(1914年改涿鹿县)人。1879年,出生于保安州城内的文昌巷(今鼓南小巷),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、教育家、法学家,中国宪法的重要撰写人。
1903年,吕复中举。
1905年,吕复赴日本留学。先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,后转入明治大学法科。
1908年,吕复在日本加入同盟会。并在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任编译工作,利用《民报》宣传革命思想,从此开始了他革命活动。
1911年,吕复回国,当选为众议院议员。
1913年,袁世凯未经国会通过,私自和五国银行团签定2.5亿元借款合同。4月,众议院开会表决,进步党议员袒护袁世凯,纷纷逃席,企图以开会议员人数不足、不能表决为由,维持既成事实。吕复见状,请当时的议会主席关闭会场大门,禁止进步党议员离去,而议会主席佯做不知。吕复大怒,将桌上墨盒向议会主席掷去,议会主席大惊失色。从此以后,国会桌上的墨盒便加上四爪,并用钉子定在桌上。吕复因此名震京城。
1917年,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。段想要另组参议院代替旧国会,吕复投了反对票。国会召开,议员们继续讲座宪法问题,吕复提案主张省制列为宪法,这是实施地方自治制度争议的开端。不久,国会被解散。孙中山南下广州策划成立军政府,吕复与国会部分议员随之而去,后被任命为军政府参议兼任秘书。
吕复力主地方自治,被主政广东的陈炯明聘为广东省法制委员会委员;并起草《广东省自治暂行条例》、《县议会议员选举条例》、《县长选举条例》,这三个条例都被咨送广东省议会讨论议决后公布施行。上海泰东书局曾将本条例列入《地方自治文件汇编》之中,称为"崭新之地方自治案"。这是吕复在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大贡献。
1921年10月,吕复北上,到北京中国大学任教。
1923年,曹锟企图赂选总统,吕复极力反对,拒不参加选举,前往上海暂住。
1924年1月,吕复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。他是此次大会的预算委员会委员,在孙中山先生亲自签署的7人名单中,第七名就是吕复。
1925年,任中国大学校务主任;又任京师图书馆(现中国图书馆)馆长。后来出任(北洋)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。1928年至1935年,任教于燕京大学,讲授中国法制史、比较宪法等课程。
1935年,吕复兼任河北省定县实验县县长,任职14个月。配合晏阳初实施“中国平民教育及乡村改造实验”。在河北省定县的中国平民教育及乡村改造实验即将大功告成之际,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,打断了中国社会民主自治的进程。
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吕复拒绝出任日伪职务。他南下香港,后转广州,任教中山大学法律系。广东沦陷后,又转到重庆,任中央大学教授,兼任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。
抗战胜利后,吕复返回北平,全家团聚,继而任北平中国大学校长。
1949年后,吕复先后任察哈尔省副主席、河北省副主席,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,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。
1955年,吕复病逝于北京,终年77岁。
吕复一生廉洁,不置家产,身无长物,遗产只有教书所用参考书籍。著有《社会学原理》、《地方自治概论》、《比较宪法》。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一个既参加起草《中华民国宪法》、又参加起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之人。
bF6gBM@* dQ6GhS~
uC[d% v` 3]S`|#J H-a^BZ&iU oc;VIK)g]c JN^bo(kb ysth{[<5F3 3ZN>9`